close
html模版重慶“90後”大學生“穿越時空”與屈原對話 人民網重慶5月27日電 仙女般的湘君、湘夫人,在竹笛、古箏中翩躚起舞﹔峨冠博帶、憂國憂民的屈原,帶著儺戲面具的奸臣,抗戰期間慷慨激昂的“雷電頌”……今天上午,西南大學崇德湖“變身”2300多年前的楚國汨羅江。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滿懷憂憤,準備投江自殺﹔一名2300年後的90後大學生穿越時空而來,和屈原對話——勸住瞭屈原,不再投江,而是返身來到大學生中間,揮毫寫下“愛國”兩個大字……

師生自編自演微短劇 致敬中華傳統

“‘端午節’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吃粽子、劃龍舟、插菖蒲艾草、喝雄黃酒。而應該是他們明白,這一切習俗的本原——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。”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田阡說,端午節應該回歸紀念屈原、弘揚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文化本位。在當前90後、00後熱衷於過“洋節”的背景下,挖掘和再現中華傳統節日本身固有的文化本位,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
微短劇《屈原歸來》的編劇、導演,西南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鄭勁鬆說,之所以借用流行的穿越劇形式,其實不是為瞭迎合當代青年的這種時尚愛好,更深次的寓意在於借這種形式呼喚屈原精神的歸來,表達屈原精神永存的意思。

鄭勁鬆說,作為微短劇,劇情其實很簡單,屈原滿懷憂憤,準備投江,在一旁“湘夫人”的舞蹈表演其實是表達屈原心中對國傢的美好的留戀與不舍﹔兩個概念性的奸臣,一個勸他投降,一個勸他逃跑,實際上是陷害、污蔑屈原的一眾奸臣、小人的聚合體,表現瞭屈原當年所生活的楚國日益沒落、腐敗的政治生態﹔90後大學生出現勸住屈原,也引導屈原穿越歷史,先後來到抗戰時期的重慶,看到當年郭沫若先生創作的話劇《屈原》,看到當年在重慶發起設立的中國詩人節,屈原感到自己的價值被喚醒、被認同﹔當繼續看到當代大學生依然在誦讀他電動床的經典詩句,屈原大為感動,因而“復活”,回歸到瞭當下的中國。這樣的設計,與一般的穿越劇的荒誕不經不同,主要是揭示屈原精神的不死,屈原歸來,實際上一種價值的歸來,一種偉大人格的重建。

抗戰年代在重慶端午節曾定為詩人節

端午是紀念詩人屈原的節日,近年來,也有人建議端午定名為中國詩人節。台灣電動床工廠其實,早在抗戰年代的重慶,端午就被定為瞭詩人節,當時,曾連續舉行隆重的詩人節慶典。

西南大學中國大後方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、黨委宣傳部部長潘洵教授介紹,1940年6月10日的端午節,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重慶舉行紀念屈原的詩歌朗誦會,會上,郭沫若聯合田漢、老舍、茅盾等文化名人,發出倡議,把端午節定為“詩人節”,專門紀念屈原。此舉在文藝界、史學界、教育界等各行各業得到響應,舉行瞭規模盛大的紀念活動。1942年1月2日至11日,郭沫若一氣呵成五幕歷史劇《屈原》,實際上是借飽受強秦凌辱的楚國,來暗喻正遭遇日寇侵略的中國之現狀。文藝界全力以赴,選派金山、白楊、張瑞芳等明星日夜趕排,以使《屈原》盡早出現在舞臺。4月2日,《新華日報》頭版刊登以“四大空前”為廣告語的消息:“《屈原》明日在國泰公演:中華劇社空前貢獻,郭沫若先生空前傑作,重慶話劇界空前演出,音樂與戲劇空前試驗。”4月3日,橫空出世的《屈原》在重慶國泰大戲院隆重亮相,引起轟動,連續公演瞭十七天,座無虛席。重慶各報紛紛報道:“上座之佳,空前未有”,“堪稱絕唱”。

潘洵說,當時的抗戰文化活動影響深遠,也誕生瞭《屈原》等優秀抗戰戲劇。《屈原》的成功,也推動瞭抗戰詩歌的發展,提高瞭當時中國詩人節的影響。抗戰結束後,這種抵禦外辱的時代背景弱化,詩人節承載的那種時代主題也就相對淡化。潘洵認為,在微短劇中,再現“中國詩人節”,從恢復詩歌這種傳統來講有積極意義。

當代大學生應向屈原學什麼?

西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徐曉黎告訴記者,師生自編自導自演微短劇《屈原歸來》,是希望通過這種活動,學習、傳承和弘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。當代大學生要學習屈原一心愛國、堅持真理、寧死不屈的精神,學習他“可與日月爭輝”的偉大人格,學習他“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”的堅守﹔學習他“哀民生之多艱”的民本情懷﹔還要學習他留下的《離騷》等偉大詩篇,激勵我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,做一個奮發圖強、能為台灣電動床工廠祖國建設貢獻青春的人,能為人民幸福貢獻熱血的人。(陳易 劉汭雪 吳映璇)

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mg422u4k2 的頭像
    img422u4k2

    苔苔的購買清單

    img422u4k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